IsaacZ 发表于 2006-2-12 12:37:19

穿透死亡你才能提升生活品质 zt

人在一生中所经历过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有不同,人在生活中所遇见的事物也可以不一样,唯有“死”是每个人都必走向的归宿。因此,我们所应该做的不是竭力去回避死亡,闭口不谈死亡——这无疑是一种鸵鸟式的自欺欺人的举止;而是应该去深思死亡,感觉死亡,直至——穿透死亡。 <BR><BR>  人们通常都把生与死截然二分,断为两途。因为从人之生与死的现象来看,似乎确实如此:生是拥有、存在、享受、光明、温暖;而死是丧失、毁灭、无有、黑暗和冰凉。如此去看待生与死,人们必然会抱持不合理的人生态度并化为不好的人生践履:要么因为人生苦短而企图抓住当下此在的生活,陷入了疯狂的纵欲之中,最终伤身害体;要么因死亡的胁迫而放弃一切人世间的努力和自我积极的人生活动,试图通过某种神秘的途径达到生死的解脱;与此同时,人们还必然伴随着终生的死亡恐惧。 <BR><BR>  如此之“生”,是一种低品质的生;如此之“死”,也是一种低品质的“死”。 <BR><BR>  所以,我们必须转换视角,从“生死互渗”的观点去看待和对待人间普泛性最广的生与死的问题,意识到在每个具体的生命体中,都内在地蕴含着生与死两大对立因素。人之“生”及生之过程,并不是纯粹的“生”,而是包含着死的因素在内;而死亡亦非在人之生命的最后关头才降临,它就相伴于生的全过程中;特别重要的是,人们还应该认识到,死并非什么都毁灭了,什么都不存在了,人之死实质上意味着“新生”。 <BR><BR>  这即是所谓“生死互渗”观的意思。 <BR><BR>  由微观来看,每个人的生命体皆包容着生与死这两个对立而又相成且还互渗的因素;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整个人类之生命、宇宙之生命也包含着生与死这两大相反相成且互渗的因素。如组构成生命体的细胞就在每时每刻生生死死,只不过我们不易察觉罢了;人每活一天、一月、一年、十年,正面来看是“生”,而若反向来看,则是“死”去了一天、一月、一年、十年,因为我们每活过去了一刻,都意味着其永远一去不返了,等等;再者,每个具体生命之死,都意味着其他生命体之生。宇宙与自然含蕴的最大最深刻的生命法则便是生与死的“共生”:“生生”伴随着“死死”,“死死”才能“生生”。 <BR><BR>  生死死生,万物才能无穷,生命才能永存。 <BR><BR>  建构一种生死互渗的观念,是我们拥有健康与合理的人生观与人死观的基础。既然生与死是互渗的,我们每时每刻之“生”都相伴于“死”,那么,我们又何必要恐惧于死呢?能够坦然地面对死,我们便可生发出一种“由生观死”又“由死观生”的智慧,一种站在人生的“终点”来看人生的“中点”的观念。

客人 发表于 2006-2-14 12:07:22

阿弥陀佛!

黄瓜菜 发表于 2006-10-15 01:51:54

&nbsp;&nbsp;&nbsp;&nbsp;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同样人也不可能生活生活过的生活;经历经历经历过的经历。生活似流水,经历是流矢。人的这一天这一时这一分这一秒过去了,它便永远的死去了,同样它还有可能在它的那一瞬间就诞生在人的记忆里,伴随着死的新生。&nbsp;&nbsp;&nbsp;&nbsp; 人的死是自我意识的死亡,而人作为社会中曾经存在的一个个体,却以一种别人意识中的状态的形式存活下来,确切的说该是新生。死去的人在活着的人的头脑中的形象是百变的。源于他的死去,母板的消失,活者的人就可以塑造出无数个他来,不再有任何的限制,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人是新生了的。&nbsp;&nbsp;&nbsp;&nbsp; 人存在于社会中才具有作为人的价值,社会是改变的,自我的意识也是不断的改变的过程,人的存在是自我意识的存在,然而原来的自我意识的被代替,也就等于原来的人的死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穿透死亡你才能提升生活品质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