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roshi 发表于 2011-11-25 23:27:54

“钉子户”。

本帖最后由 Hiroshi 于 2011-11-29 13:32 编辑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日本进入了高速成长时期,全国各地大兴土木。
老家在东京的邻县,当时那里还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地区。
家族在当地拥有大量的土地,有一部分用地被纳入了县住宅规划区。
那时的农民还很纯朴,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纷纷把土地卖给了国家。
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家族成了不折不扣的“钉子户”。

家是由爷爷掌政的,他在当地威信很高,而且是市议员。
有人给爷爷透露了消息;某十字路口有一处公地,有发展潜力,
就这样,通过多次交涉后拿到了这块地。
几年后爷爷在这块公地上建起了加油站,并在附近建造了建材仓库。
没想到十多年后那里变成了成熟地区,沿街小马路也变成了交通要道。
60~80年代是汽车高速增长时期,加油站等经营带来了巨大财富。
到了9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进入顶峰时期,但加油站的经营却在逐渐衰退。

不久县政府发出通知;由于扩大路面建设,沿街住宅、店铺等全部搬迁。
那时爷爷年迈以高,几个儿子都有各自的事业。
看到加油站后继无人的局面,他果断地接受了政府的要求。
因为是第一批签订了搬迁合约,当时街坊邻居都看不懂,说爷爷糊涂了。
小辈们也很惋惜,觉得爷爷行动早了一点……

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财政预算紧缩,外加“钉子户”有增无减,
国家已经无力满足他们的要求,县政府决定放弃道路扩建计划。
听到这个消息,居民们都震惊了,他们不敢相信政府会出尔反尔。
紧接着房价地价一路滑坡,直至当年的5成水平。
现在,每当提起当年拆迁往事,那些居民总是后悔不已,毕竟错过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爷爷拿了那笔补偿金后,一直过着很幸福的生活。
他的那些拆迁故事,经常被邻居们传说着。


IsaacZ 发表于 2011-11-25 23:45:41

我不知如何理解这篇故事。是在谴责“钉子户”吗?还是在赞扬爷爷的智慧?

yuanyy 发表于 2011-12-31 23:52:30

到百姓手里的钱那是用N个筛子筛剩下的

zdxly 发表于 2012-1-29 12:51:37

呵呵

爱喝啤酒 发表于 2012-7-14 06:27:11

中国特色

Hiroshi 发表于 2014-1-10 21:43:40

本帖最后由 Hiroshi 于 2014-1-10 22:02 编辑

“钉子户”是根据真人真事改写的,“爷爷”早已去世,被拆除的加油站地处十字路口的转弯角,
那块地一直被围着,里面杂草丛生,前几年修筑了一个转弯道,中间做了一个三角花园。

其实20多年前的那次拆迁,“爷爷”还有一栋房子在沿马路,这条马路和私铁铁轨交叉成十字路。
当时国家计划扩宽马路,增加汽车流量,因为沿路钉子户太多,工程一直无法进行。
因为列车通行要放闸,那条道路经常堵塞,民众呼声很高。
后来县政府只好花钱挖了一条地下隧道,根本解决了堵车问题。

60年代的时候,大家比较单纯,“爷爷”却做了钉子户,争得了利益。
到了80,90年代,人都变得更聪明,钉子户大大增加,那时“爷爷”老了,他没想过要做钉子户,
但是那两次搬迁,是日本房地产顶峰,国家预算宽裕时期,“爷爷”拿到了充足的拆迁款,实属偶然。



IsaacZ 发表于 2014-1-10 22:41:14

Hiroshi 发表于 2014-1-10 21:43
“钉子户”是根据真人真事改写的,“爷爷”早已去世,被拆除的加油站地处十字路口的转弯角,
那块地一直被 ...

时也,运也,命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钉子户”。